买家会和阿里巴巴签订协议,把钱交给后者暂为保管,而只有当买家表示已收到自己订购的商品后,阿里巴巴才会把货款支付给卖家。
遗憾的是,现实税制改革与优化的实践,大多数所谓的税制顶层设计者,不是无视税制的政体前提,就是出于精明的生存策略避重就轻,仅仅满足于税制规范具体要素的所谓和谐合适。这无疑也是一种混合税制。
无疑,越是现实与内容、名义与实际一致的民主政体下的税制越优良,在此前提下的税制顶层设计就会越优良,顶层就有多高。即,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的国家,是君主政体。部分公民直接或间接掌握最高权力的国家,是寡头共和政体。全体公民直接或间接掌握最高权力的国家,是民主共和政体。如此,税制的四种基本类型结合起来,就形成16中税制类型,由于4种税制是基本税制类型,是名义与实际,内容与形式一致的税制,其它12种则因为名义与实际、内容与形式不一致而成为税制的混合类型。
无疑只有在民主税制还是共和税制之间的选择才存在最优和次优税制问题,在寡头税制和专制税制之间的选择,根本不存在税制改革与优化的最优和次优问题,仅仅存在极恶与次恶问题。注释:[1][3]王海明.国家类型论:以政体性质为依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第31卷第5期.[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P200-201.[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上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P156.) 进入专题: 税改 。三是重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现代化进程。
诸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随着城市化程度加深出现的新二元结构问题。此时,我们也更应学会正确看待和辨析各种国际声音,正确地开展国际比较。一个例证,就是这10年间,在信息技术投资的带动下,设备投资曾有明显起色,但日本经济仍没有全面复苏,其原因就在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约60%的个人消费不振。正因为中日经济有相似之处,研究日本经济才更有借鉴价值,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日本式的低迷。
这使日本经济赶超模式结束后,没有及时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错失把充裕资本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相结合的良机。虽然这有可能会导致增长率下降,但却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它会使我们的经济增长效率获得提高,使经济发展更有底气。
硬将两者画上等号太过牵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也需坚持两点论,即不仅要看供给,也要看需求,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未雨绸缪,更要看到开发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想办法拉动内需。此外,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日本不曾遇到的困难。二是东亚发展模式的因素。
该如何看待这种担心?我们又可以从日本失去的十年中得到哪些启示?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研究员。此外,中日经济也分享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劳动报酬偏低、经济增长依赖投入驱动而并非创新驱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等等。何谓失去的十年?日本为何会出现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期?冯昭奎: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出现持续低迷,在接下来的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不足2%。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慢、新兴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动力,等等。
中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中国存在较大的国内需求市场。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日本曾连续12年增长率高达两位数,并经历了30余年较快增长。面对经济过热、泡沫膨胀,日本却没有调整经济政策
其次,两国的发展阶段不同。此时,我们也更应学会正确看待和辨析各种国际声音,正确地开展国际比较。在探寻日本经济十年萧条的原因时,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主要原因是供给的制约,如年轻劳动力的不足,而忽视了需求的制约,如内需的不足。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仍是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中国仍能够享有后发优势,即可以通过学习、模仿、技术引进等在发展中少走弯路。三是重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现代化进程。何谓失去的十年?日本为何会出现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期?冯昭奎: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出现持续低迷,在接下来的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不足2%。
中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中国存在较大的国内需求市场。二是东亚发展模式的因素。
权衡:出现失去的十年有两个直接原因。就增长而言,尽管一些东部沿海城市可能会放慢脚步,但是中西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在快速进行,发展空间很大。
正基于此,很多人面对中国人民币升值问题时,始终忧心忡忡,担心出现日本的问题。日本经济硬着陆前房地产泡沫严重,等等。
权衡: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它有很多优势,但也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即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的竞争力不强。随着中国经济放慢脚步,少数国外学者将日本失去的十年与中国经济联系起来,他们猜测,中国将出现一个日本式的经济低迷期。硬将两者画上等号太过牵强。
为何一国经济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滑,并且消沉长达十年之久?一国经济增长究竟靠什么?在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进程中,可从日本经济中获得哪些启示?冯昭奎:可以获得几个启示:一是经济增长要坚持两点论,高度重视内需的开发。当时日本经济政策的误用,既有国际协调的因素,也有对国内经济错误判断的因素。
对此,我国也要引以为戒,尤其要在国际协调和本国经济利益间取得平衡。后来为挤压泡沫,日本又迅速升息扭转货币政策方向,导致经济硬着陆。
正因为中日经济有相似之处,研究日本经济才更有借鉴价值,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日本式的低迷。二战以后,日本、韩国等追赶经济体都采取了一些相似的经济增长途径,如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等,中国某种程度上也走了相近的路径,这是很正常的。
这些不同,决定了日本曾经发生的问题不一定会在我国发生。而这最终酿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在世界排名中占第78位,而日本则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具体来看,1992年、1993年、1994年日本经济连续3年接近零增长,增长率仅为0.4%、0.5%、0.7%,1998年和2001年则出现负增长,分别为-0.7%和-1.1%。
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增速将放缓的问题,其中虽有我们主动调控的因素,但人们依然存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担心。二是房地产泡沫破裂,这直接让日本经济从高峰跌入低谷。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够平衡,医疗、卫生、教育领域发展比较滞后。日本的基尼系数也小于中国。
上述迹象在中国经济中也或多或少有所显现,这些相似性让一些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趋势。日本从曾经的西方经济的优等生,一下子倒退为西方经济的劣等生,这段经济低迷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